突发!全球罕见独角兽出现:融资76亿,创纪录
融资76亿,排名全球前20。
铅笔道作者丨直八
最近,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人驾驶圈都打得如火如荼。就在国内独角兽扎堆IPO时,英国杀出一个超级独角兽:Wayve。
近期,该公司完成C轮融资,总金额达10.5亿美元(约76亿元),由软银集团领投,英伟达、微软等知名科技公司跟投。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英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AI融资,也是全球排名前20的AI融资(源自FT)。
Wayve是一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为货运、出行、物流、城市交通提供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包括乘用车、货车。
它是全球首个在100个城市部署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Wayve的产品,有的用来配送最后一公里,有的植入在大牌乘用车上(自动驾驶软件)。
Wayve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全无人驾驶”,但目前的产品大约分为2类:基础版的L2+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这家公司成立于2017年,由剑桥大学博士Alex Kendall和Amar Shah在英国创立。2022年1月,它曾获得B轮2亿美元融资。
那么问题来了。在国内,无人驾驶行业普遍盈利困难——这种现状,在Wayve等欧洲公司身上是否同样存在?他们是怎样解决的?
据铅笔道研究院观察,欧洲的无人驾驶独角兽数量,远远要低于国内:过去1-2年,国内已IPO或接近IPO的公司至少20家。其中,约有7-8家已经在筹划上市,还有7-8家到了B-D轮,也到了IPO的临门一脚。
但欧洲并不是。据公开可见的资料,欧洲无人驾驶独角兽大约3-5家。这其中,有些还已经破产清算——它们也普遍面临盈利挑战。
Wayve(英国)是其中势头比较好的,手上资金弹药充足;法国也有2家独角兽公司,分别是EasyMile、Navya。
其中,Navya曾经走在商业化的最前方,于2018年在Euronext Exchange交易所(法)上市,但也最早沦为先烈——于2023年1月开启清算程序。当时,该公司还有206名法国员工,但随后统统被接管。
因此,从Navya的发展历史,更能窥见欧洲无人驾驶的盈利挑战。
Navya成立于2014年,成立之初就开始售卖自动驾驶汽车。随后,Navya的自动驾驶巴士被法国政府投入到各个角落,工业园、公园、小型住宅等。
仅仅用了4年,Navya就完成了上市里程碑,市值曾高达1.9亿欧元。2019年上半年,由于频繁发生事故+舆论压力,Navya汽车销量暴跌50%——这算是其关键转折点之一。
在业务上,它放弃了自动驾驶整车业务,转而为客户开发L4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而这个大方向,正是国内独角兽们的主攻方向。
该业务的探索是艰难的。
面对困境,Navya寻求欧洲投资银行帮助,获得了1500万欧元投资,并向韩国线束生产商ESMO Co筹集了额外资金。
它的实际挑战,在其财务报表中均有体现。
2022年上半年,Navya收入为260万欧元,而2021年同期为400万欧元,下滑幅度达40%。更为可怕的是,它的净亏损达960万欧元,净亏损率达369.23%。
2021年同期,其净亏损额约750万欧元。
此刻的Navya实际已经陷入财务困境。令人意外的是,造成困境的背后原因,与国内行业高度相似:市场竞争激烈、研发成本高昂、市场推广难度增加等。
而铅笔道此前有报道,国内盈利困难的核心原因有几个:
首先是业务方案尚不成熟,还处在高昂的持续投入期。
比如禾赛科技,去年净亏损4.76亿元,但全年研发费用便达7.905亿元;比如知行科技,2020年净亏损0.54亿元,当年的研发费用为0.441亿元。
其次是商业化空间有限、客户有限。
这两个原因中,前一个原因更为关键。在Navya案例中,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事故频发,造成其无人驾驶汽车销量暴减。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高科技产业而言,失败或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融资多少或是上市早晚,而在于技术的成熟度及商业化进展。
国内无人驾驶行业也是如此,切莫被着急IPO的心态冲昏了头。
原文标题 : 突发!全球罕见独角兽出现:融资76亿,创纪录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30免费预约申请>>> 燧石技术-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维科网·激光VIP企业展台直播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全数会2024电子元器件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