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星科技侯广琦:远距离虹膜和人脸融合识别,才是真正的多模态
“对于提升用户生物特征识别的交互体验,我认为单纯优化某个技术环节无法提升整体表现。比如,用户信息采集到识别整个过程要在两秒内完成,如果你只是单方面提升某个环节的技术,最终获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虹星科技CEO兼创始人侯广琦指出。
图 | 虹星科技CEO兼创始人侯广琦
以远距离虹膜识别技术作为创业的第一道壁垒
侯广琦有着非常深厚的技术背景,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学习阶段,从前端成像、中间的图像处理到后端的模式识别,他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积累。
“博士后毕业,我既可以做前端设备,也可以做中间的软件处理和后面的模式识别。幸运的是,这段教育经历和虹星现在的业务不谋而合。”
2011年,侯广琦开始接触远距离虹模识别技术,并一头扎了进去,一做就是7年。作为国家级重大远距离虹膜识别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侯广琦对这项技术有着非常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这项技术有着几大特点:技术本身过于新颖,科研方面难点众多,研究开发人员较少,经费投入比较大。”
经历了多年的迭代,侯广琦对于团队在远距离虹膜识别技术上的实力非常自信,但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让这项前沿科研技术真正落地。
“一方面,在生活中,我常常被忘带证件而无法过安检闸机所困扰,这给我带来了灵感和思考;另一方面,针对这一麻烦,我们基于远距离虹膜识别提出的解决方案被合作企事业单位认可,这让我看见了市场里的机会。”
于是,侯广琦把整个工程团队“忽悠”出来。就这样,虹星科技诞生了。
图 | 虹星科技团队
整体方案的每一个技术环节,虹星科技都“应用自如”
如果说远距离虹膜识别技术是虹星科技足以炫耀的闪光点,那么全产品线技术研发能力则是它实实在在的优势。
“为了解决应用场景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仅可以从技术优化、算法上找到提升的可能性,同时从硬件,包括光学成像上,都能够找出商业解决办法。我们做的是系统级的提升。”
事实确实如此。从电路设计、机械结构,到软件算法,虹星科技都具备足够的设计和研发能力,这不仅让其可以最大程度缩短生产周期,迅速响应客户,也让它在优化计算机视觉整体解决方案上更加得心应手。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免费参会立即报名>>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数会工业芯片与传感仪表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从直流到高频,材料电特性参数的全面表征与测量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AI加速卡中村田元器件产品的技术创新探讨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