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雷达工业换道超车 创造诸多中国第一

“中国雷达工业的‘老母鸡’,下了好多蛋,各个都是合格的、标准的。”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14研究所的展览墙上,刘华清将军的这句评价彰显此地的历史意义。

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义还坚持来所里上班。74年前,当他第一次听说“雷达”这个名称时,没想到一生都将与这一“国之重器”风雨相随,见证它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时代跨越。

如今,作为具备提供海陆空天全领域预警探测系统装备能力的大型高科技研究所,70岁的中国电科14所正在朝新的目标进发,即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科技子集团。

从修配仿制到自主研发 创造诸多“中国第一”

1949年4月24日,南京妙耳山的一座二层小红楼里,新中国第一个雷达研究所正式诞生。

百余名职工、三四台机床,中国雷达工业起步维艰。在元器件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中国电科14所派出人员到全国各地搜寻,甚至从泥土中、草堆里挖出国民党军队遗弃的器材,为海军修配出了第一批雷达装备,抗美援朝期间更是连人带129部雷达一起奔赴战场。

在这样的“修配仿制、边学边干”中,诸多中国雷达的“第一”诞生:1954年,第一部移动式米波远程警戒雷达,后成为我国早期雷达网的骨干雷达;1955年,第一部微波雷达,让中华大地漫长的海岸线拥有了守护者……

正当一切都慢慢走上正轨时,国外环境发生变化,雷达研发遭受了挫折。“关乎国家安全命脉的重大装备,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必须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回顾历史总结道。

从1971年到1978年,作为总体负责人、技术小组组长的张光义,与贲德每年轮班去冀西北大山深处的雷达基地各待半年。

那个地方夏天山洞里潮湿闷热,冬天零下20多度,风如刀割……这些艰苦付出和对家人的亏欠,在他俩看到8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拔地而起时,都化作了“完全值得”。

1979年底,刚从相控阵雷达基地归来的张光义、贲德团队,再次接受了机载PD(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研制任务。

当时,这项技术是国际上少数几个拥有“绝对制空权”的国家秘不示人的“撒手锏”,中国电科14所曾寻求联合研制,但对方却单方面撕毁合同,令我国空军战斗机研制进程受阻。

“我们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争口气,自己搞出来。”贲德提出了“先简单,再全面,逐项突破”的思路,大大加快了研制进度。

在持续了一年的试飞阶段,51岁的他总抢着登机试飞。有一次,刚测试到一半,两台发动机中的一台突然空中熄火,飞机急速下降,幸亏飞行员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安全迫降在了机场。如此“空中历险”,贲德并没有感到紧张和害怕,他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雷达测试参数。

1989年底,我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PD雷达成功问世,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划时代意义。这部“争气雷达”也为后续所有机载雷达包括预警机雷达研制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中国战鹰”从此擦亮了双眼。

如今,中国电科14所已具有国内最全谱系的机载火控雷达,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80年代我们落后了国外二三十年,现在没差别了,有些工作原理我们甚至更先进一些。”贲德说。

从追随跟跑到“无人区” 实现“换道超车”

“以前是跟着人家学,后来是有一些信息可以供我们参考借鉴,现在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已经是处于无人区了,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求独立走路。”在中国电科14所工作了35年、从助理工程师干起、如今担任所长的胡明春深有感触。

这种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华神盾舰标志性主战雷达——“海之星”雷达的研制上可窥一斑。

1989年的秦淮河畔,一场有关海军舰载雷达的研讨会在热烈召开。当时美国“宙斯盾”采用的是无源相控阵雷达,而中国电科14所大胆提出了有源相控阵体制的新构想,不少与会专家认为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

“永远追随别人,没有出头之日,我们要换道超车。”中国电科14所“海之星”团队研究员陈栋解释,相比无源体制,有源体制更为先进,可实现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能耗、更远的探测距离,当然系统构成也更复杂。

历经8年的方案论证,海军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正式立项,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一系列技术难题成为拦路虎,期间,还遭遇了世界级难题——“海杂波”,每一个浪花都会反射回波形成不计其数的假目标,让锁定真实目标变成了“大海捞针”。

陈栋回忆,当时国内没有任何经验、资料可以借鉴,团队技术人员白天轮番出海采集数据,晚上分析研究,不敢吃饭,怕晕船会吐。解决“海杂波”,美国和俄罗斯用了几年,而中国电科14所仅仅用时半年。

“海之星”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有自主研制这种雷达能力的国家,目前已发展到第二代,作战性能优于国际同类装备,助力中国海军走向深蓝。

中国电科14所的征途不只是深海远洋,还有星辰宇宙。在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5号”的甲板上,可以看到长着“两只耳朵”的巨大白色测控雷达,它被誉为守望太空的“千里眼”。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传感器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