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雷达工业换道超车 创造诸多中国第一
载人航天、北斗工程、月球探测……中国航天举世瞩目的成就中,都不乏中国电科14所的身影,它研制的雷达组成了一张海陆基航天测控网,可谓是“无所不察”。
这种先进的技术能力还体现在反隐身雷达上。笔者在某省外场见到了这种雷达的“明星”——YLC-8B机动式预警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高达三层楼、面积约150平方米。
中国电科14所一部副主任朱新国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第一代反隐身雷达如同“大哥大”,功能单一,如今的第四代产品则是智能手机,功能多样化,不仅可以轻松撕下隐形战机的外衣,还可以反导弹、进行探测。
“以前我们靠价格优势、服务优势获得国际订单,现在我们有自信依靠技术和性能优势赢得用户。”胡明春称。
未来“黑科技”的探索不止于此。中国电科14所成立了院士办公室,贲德、张光义等带领团队开展量子雷达探测、微波光子雷达、太赫兹雷达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1毛钱硬币大小的物品都可以检测到,但辐射量只有手机的五百分之一。”说起以太赫兹雷达成像技术为基础研制的人体安检仪,中国电科14所智能感知技术实验室主任孙俊介绍道。
从专注雷达到“飞入百姓家” 重构创新体系
近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试飞正式拉开帷幕,中国电科14所提供了全自主国产空管二次雷达和C波段全数字有源相控阵天气雷达。
其中,C波段全数字有源相控阵天气雷达是首次在民航领域业务化应用的相控阵天气雷达。常规天气雷达需要6分钟才能完成一次扫描,它只需要1分钟就能完成,可靠性也由常规雷达的600小时提升至3000小时以上。
立足雷达,但不止于雷达。被誉为无人机黑飞“终结者”的蜘蛛网雷达、用意念控制的“灵犀手”、全球首创的“LED飞行模拟器”……中国电科14所的先进技术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重点集中在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民品产值占到公司总产值的一半多。
胡明春指出,中国电科14所的第一愿景是要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科技子集团,军品、民品和国际市场是发展的三驾马车,而它们根本依托的都是创新。
当前,中国电科14所正在推进“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创新合作、创新文化”五位一体创新体系的重构。在胡明春看来,创新最主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解放,鼓励大家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要有宽容失败的文化和机制。
事实上,这种传统早已有之。20世纪60年代,中国电科14所就形成了“三敢三严”作风,即敢想、敢说、敢干,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
当时的全国先进经验现场会提出,“要像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一样,科学研究界要学14所”。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该所先后包建、援建了16家雷达厂(所);培养输送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工人3000多人。
现在则进一步从机制上保障创新。据介绍,中国电科14所近年招聘的人才以博士为主,年薪可拿到三四十万元,还有一次性购房补贴65万元,前三年实行年薪制保护,给年轻人成长的时间。同时,在创新特区试点项目团队制管理,公开选拔项目经理,赋予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来确定任务目标,探索性的可以允许失败。如果创新成功了,将有重奖,并且能分享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红利,一些产业公司还在试行核心骨干持股等中长期激励。
“现在没有禁区,只要符合上级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都可以大胆试。”胡明春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多培养一些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
这样的“小目标”让陈建军很是兴奋,他担任项目经理的智能天气预报与服务系统,是所里的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目前产品已经在昆明等机场落地,相关的知识产权交易也在洽谈中。
重构的还有创新资源和平台。据胡明春介绍,所里现在的利润大都用于研发再投入、平台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相关预算超过6亿元。“把资金变成条件,变成人才,变成核心竞争力。”
“14所就像一艘航母,这里有先进的理念、超前的实验环境、丰富的资源和各种顶级人才配合,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强的人工智能产品推向市场。”展望中国电科14所的未来,发明“灵犀手”的博士后尹奎英眼里充满期待。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30免费预约申请>>> 燧石技术-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维科网·激光VIP企业展台直播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全数会2024电子元器件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